我家孩子今年15岁,读初三,开学没多久就开始用身体不舒服、不想上某老师的课、压力大等各种借口请假不去学校,这种行为在以往也出现过,但升入初三以来更加频繁。请问对于这样不愿意去学校、对学习很厌烦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孩子不能积极面对初三的学业压力呢?

专家观点

北京市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教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影:当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以各种理由拒绝去学校时,家长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理性且科学分析影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孩子走出当前困境。

首先,家长要准确识别孩子厌学、拒学行为产生的信号。一般情况下,孩子不存在突发厌学、拒学的行为,在行为症状表达之前必然会出现情绪或躯体症状等问题作为提示家长的信号特征。如:时而心境低落、郁闷不乐;时而感觉较为亢奋,表达走出困境的“豪言壮语”;时而遇到困难就容易感到挫败并想放弃;时而发生如头疼、胃疼、失眠、感冒发烧等躯体化症状;时而觉得愧对父母或老师,想取得好成绩让他们高兴,却又不愿付出持久的努力等。家长如果能够精准识别孩子发出的求助信号,就能够及时提供物质和心理支持为孩子赋能。

其次,要精准分析孩子产生厌学、拒学行为的原因。石影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以及心理辅导实践发现,孩子厌学、拒学的原因可以在学业、家庭及环境三个维度上进行分析。学业压力包括学科知识难度加大、作业量大且难度增强、低效、无效学习、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家庭压力包括亲子关系紧张、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氛围不和谐、居住环境恶劣等。环境压力包括同学间的欺凌、同学纠纷冲突、师生间的矛盾、班级或学校氛围不和谐等。家长要能够凭借观察孩子情绪与行为、与其对话、家校沟通等多种途径找准孩子厌学、拒学的原因,才能够采取针对性措施助力孩子。

最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厌学、拒学的困境呢?石影为家长提供了四个策略。第一,引导孩子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学业表现,不再苛求学业成绩的高低。第二,做好家、校沟通,与学科教师共同寻找孩子的学科优势,以修补其自我效能感。家长要坚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孩子与自己比较,无论怎样,他都可以从众多学科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学科,家长需要一双发现的眼睛。

第三,“淘宝”其人格、为人处世、学业等方面的特质、优点及亮点,寻找并利用好适当的契机对其表达,以激活其向上进取的内驱力。

第四,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把握学业进度、节奏、安排等,不再强令孩子完成任何学习任务。